《北京晨报》:完美亮相背后的故事 ——建设银行北京西四环支行员工林森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建设银行员工林森的一双“火眼金睛”给不少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合规”不仅是银行的经营底线,也是为亿万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春节后一个下午,西四环支行迎来一位客户,大堂经理问清客户需求后,将他引导到了柜员林森的服务窗口。
“请您出示一下身份证。”得知客户要开办银行卡,林森客气地跟客户说道。拿着身份证,林森仔细对比着客户容貌,察觉出一丝异样。
“您稍等!”林森立即打开联网核查系统对身份证进行查验,身份证确实是真的,但照片横看竖看,都与面前这位客户相貌迥异。他不动声色地打开客户信息档案管理系统,一条预警消息很快提示出来,原来他手里这张2007年办理的身份证是失效证件,系统显示客户的新身份证于2010年办理,林森觉察出蹊跷。
“您的新身份证呢?”他拿着身份证问客户,“这是2007年办的,有一张2010年6月27日办的,您得拿新的身份证来办卡,办任何业务都要拿新的身份证。”客户没有任何异议,转身离开。
林森没有想到,来办理业务的这位客户是一位暗访的记者,而记者手里拿到的是一张网上购买的失效身份证。西四环支行的同事们也没有想到,这短短三四分钟的业务查询,简简单单的一句拒绝,会被搬上央视3•15的舞台。
然而对于林森而言,这样的“完美亮相”却是他日常工作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林森所在的网点位于301医院的门诊大厅内。林森每天要6:40上班,7:00正式对外营业。因为,该网点的作息要与医院门诊协调一致。该网点的业务相对单一,主要是为医院挂号的患者办理储蓄卡,这是建设银行推出的“银医一卡通”业务。储蓄卡开卡每天少则七八十张,多则一百五六十张。从2012年6月到2015年初,两年多来,数以万计的从查验客户身份到开卡激活,林森可谓“熟能生巧”,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每天上班,一抬眼,患者已在窗口前排起了两条长龙。望着患者焦急的目光,快点再快点,林森恨不得多长出一双手臂。在办理过程中,林森不断固化开卡步骤,逐渐摸索出一套“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快速有效识别客户身份。
在平凡的岗位上,林森不因千篇一律和重复操作放弃对任何一种可疑事项的警惕和追溯,在普通的岗位上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亮相。